“卡还在,钱被盗刷了”“刷卡单随手遗弃,遭遇钱财损失”“为礼品填网络问卷,遭遇电话骚扰”……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,其背后多半与个人金融信息泄露有关。
部分机构采集个人金融信息的常用“套路”:
1、“条款”内容繁多、专业性强,消费者被过度收集信息而不自知。
2、过分追踪与收集用户“数字足迹”,“精准营销”的诱导性极强。
3、互联网平台提高了信贷的“可获得性”,却往往忽视“可负担性”。
4、消费者如何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?
银联POS机网POS机知识网7个建议:
(1)妥善保管银行卡、身份证、电子银行认证介质等,切勿出租、转借他人使用;
(2)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网络上,勿向他人随意透露银行卡号、账户密码、短信验证码、财产状况等基本信息;
(3)尽量亲自办理金融业务,切勿委托不熟悉的人或中介代办,谨防个人信息被盗;
(4)下载安装App或在第三方办理业务时,留意相关授权权限,仔细阅读相关协议、合同条款以及填写个人信息,避免重要信息被非法使用;
(5)不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、ATM凭条、信用卡对账单等交易凭证,对作废的金融业务单据应撕碎或使用碎纸机销毁;
(6)警惕向您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及电子邮件,如遇到此类情况应提高警惕,必要时立即报警;
(7)提供个人身份证件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时, 应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用途,防止身份证件复印件被移作他用
更多内容请关注91taoyuande.com网站!
赞 1
赏
分享